海淀區的生活垃圾處理將徹底告別填埋式。在蘇家坨鎮大工村,北京市屬國企北控集團參與投資的海淀循環經濟產業園拔地而起。記者近日從負責運營管理園區的北控綠海能公司了解到,園區目前已進入試運營階段,年底前將正式投入運營。屆時,廠區每日將處理生活垃圾2100噸,海淀區所有的生活垃圾都將在此“浴火重生”后變身寶貴資源,用來發電、制肥、做建材。
資源化處理代替填埋式
過去,海淀區的生活垃圾都在六里屯垃圾填埋場處理,今后,資源化處置將徹底代替填埋式處理。
記者近日赴海淀循環經濟產業園實地探訪。園區坐落在大工村山腳下,靜悄悄的,聽不見噪音也看不見煙囪里吐白煙,走進廠區才發現一輛輛垃圾車排著隊等候“卸貨”。
垃圾去哪兒了?在產業園清潔焚燒中心的最高層車間,腳下是三十多米深的碩大“天坑”,垃圾在這個收集池里堆成了一座座小山。玻璃墻前,工人在操作臺上熟練操作,懸空的垃圾吊車伸出“爪子”,一把就能抓住10噸垃圾,投入送料口。
中控室的電視墻上,三個焚燒爐的畫面實時放送,溫度等各類參數在工程師的電腦屏幕上閃爍跳動。
徜徉在廠區,除了中控室,其他地方幾乎看不到工人的影子,一切流程都是自動化;管線布得天羅地網,生產線全部采取密封式處理,聞不到垃圾異味。
廠區尚未正式投運,但它已經以六七成的負荷能力運轉了大半年,“吃”掉了海淀區超半數生活垃圾。
“垃圾資源化處置最大的體現是——整個焚燒過程"電力十足",年發電量可達2.6億度。”工作人員表示,焚燒中心排出去的有水、殘渣和飛灰,經過處理后都能再次利用,潔凈的煙氣排放標準要高于歐盟。
圾燒出循環經濟
垃圾處置的循環經濟,在這片園區里“轉”了起來。垃圾焚燒產生的水、電、氣、熱,都成為了循環利用的寶貝。
生活垃圾“湯兒大”,想燒垃圾就得先讓垃圾脫水發酵,瀝出去的水分就是滲瀝液,經過處理就能成為供廠區循環利用的中水了。
處理后的干燥垃圾熱值很高,一點就著。三條各能“吃”掉675噸的焚燒爐里溫度超過了一千攝氏度,垃圾在里面迅速“變身”。“產生的爐渣和飛灰將運走處置,成為做鋪路磚的建造材料和水泥原材料。”工作人員介紹,水經過污水處理廠的生化處理后可循環利用,廠區內水實現“零排放”;焚燒中產生巨大的余熱則讓蒸汽推動著兩臺發電機運轉,產生的電能將傳至高壓輸電線上并入電網。
在園區西南角,餐廚垃圾處理生產線設備剛剛安裝完畢,目前還在調試階段,年底前,年處理400噸的餐廚垃圾生產線也將投用。在這兒,處理機內倒進垃圾和菌劑,垃圾在高溫下耗氧發酵,經過多個工序處理后成了農業常用的土壤改良劑,餐廚垃圾同樣變廢為寶,成了絕佳的肥料。
未來按照海淀區規劃,園區內還計劃新增建筑垃圾處理生產線。
六成生活垃圾變“寶貝”
在北京,越來越多的垃圾將得到資源化利用。據了解,預計2017年年底,北京市生活垃圾資源化率將達到57%;到2018年底,本市將新增1.5萬噸垃圾、200萬立方米污水(泥)的日處理能力,垃圾循環利用生態鏈基本形成。
記者從北京市住建委和市城管委了解到,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實現了從過去“單一填埋為主”向“焚燒、生化等資源化處理”為主的轉變,魯家山、大工村、南宮、高安屯二期等焚燒廠皆在近幾年投產運營。數字顯示,2013年以來北京市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為史上最快速時期,原生垃圾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,北京共新建、改建各類設施42座,垃圾焚燒處理能力較2013年提升4倍,達到9800噸/日;生化處理能力提升50%,達到5400噸/日;各類垃圾資源化處理能力提升到60%以上。
餐廚垃圾也正得到妥善處置。2013年以來,北京市餐廚垃圾新增處理能力650噸/日,北京市集中處理能力達到1350噸/日。統計顯示,餐廚垃圾每日約產生2200噸,預計2020年每日將產生2900噸,北京市正加快海淀、通州、豐臺、門頭溝等區的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建設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北京市將完成6個餐廚垃圾處理建設項目,并啟動規劃兩個新建項目,新增每日1500噸的餐廚垃圾處理能力,總處理能力將達到每日2900噸,基本滿足需求。